玩大小单双的三倍投方法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玩大小单双的三倍投方法 > 新闻动态 >

方云鹏头针

发布日期:2025-06-24 01:44    点击次数:155

   ​1970年,方云鹏研究出头针治疗某些全身疾病,被称为“兰田头针”,1976年完善为“陕西头皮针”,提出伏象与伏脏、倒象和倒脏学说。即当疾病发生时,在头皮部位会有相应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可治疗相应疾病。“方氏头针”理论参考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理论和中医的经络学说,他认为,人的头顶上有一个俯伏的头前尾后的人体缩影,可将头部分成7个刺激区和21个穴位,由此提出了以伏象(总运动中枢)1个、伏脏(总感觉中枢)两个、倒象(运动中枢)和倒脏(感觉中枢)各两个为主的头针体系。伏象沿着额骨、顶骨、枕骨交界部位及其两侧,有规律地分布着许多与全身部位相应的刺激点,如果将这些刺激点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人体缩影位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位置上。伏脏区在前额两侧构成一个从内向外的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影图。倒象和倒脏则在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位置上。21个穴位定位投影区在皮层中枢的头皮处,根据中枢的功能分别命名为思维、说话、听觉、嗅觉、平衡觉、书写和记忆、信号等穴,该学说对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病应用较广,进针方法上以直刺或斜刺加捻转为主,并辅助以循按、提插、震颤、手动等手法。

图片

主要刺激区与主治​伏象穴区(总运动区,简称总运)

图片

​【命名】在人体的颅外软组织内,沿着额骨、枕骨、顶骨交界处,对称地分布在颅骨骨缝两侧。在这个穴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将这些刺激点连接起来,便形成1个人体缩影,伏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位置上。【定位】冠状缝相当于左右上肢;矢状缝相当于躯干;人字缝相当于左右下肢;冠矢点为颈椎与胸椎交界处,前为头颈部;人字缝尖为尾骶尖部【作用】伏象为“总中枢”的一个重要核心部分,亦称“总运动中枢”或“总经络中枢”,是人体神经功能的集中反应区,它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功能。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生异常变化,在伏象中枢的相应部位就多会出现一定的异常理象。反之,伏象内某部位发生异常变化,人体被其所支配的相应部位亦有反应。因此,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各个部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各个相应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対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的疗效尤为显著。伏象穴区是人体经络系统中功能联系的“阳中枢”。它总督一身阳经,亦称阳经之府。它统管和调节全身经气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使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得到维持和正常工作。所以,针刺伏象、伏脏总经络中枢,可以直接起到在中枢管理下调和阴阳、疏通气血的作用,达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消除疾病的目的。【主治】主要治疗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多梦、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语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脑血管意外、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脉管炎、贫血、截瘫、急性或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手术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儿麻痹、落枕、牙痛、腰背病、尿潴留、大小便失禁、腱鞘囊肿、乳腺炎及眩晕症等。伏脏穴区(总感觉中枢,简称总感)

图片

​【命名】从额正中线分别至左右两侧额角处,此区分布全身各部位的特异刺激点,连接两侧,各分别构成与人体左右相应的两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影图。头向额正中,足向额角,横伏于发际的部位,担负着调节和控制“总中枢”中的全身总感觉功能的重要任务,附属于“总运动中枢”伏象穴区的皮肤系统、内脏系统,故称为“伏穴区”。【定位】从额中线到额角总长为6.5脏cm,分上、中、下三焦,上焦为3.0cm,中焦为1.5cm,下焦为2.0cm。上焦主膈以上胸腔内脏、胸以上及上肢的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中焦主脐以上、膈以下的内脏和皮肤感觉;下焦主脐以下腹腔内脏(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及其脐以下、下肢的皮肤感觉。【作用】伏脏是全身感觉功能的集中反应区,尤其是对全身皮肤之痛、触、冷、热、麻、痒等不适之感有着明显的统管调节作用。伏脏穴区又为伏象之内脏功能部分,代表全身内脏的各种情况。特别对人的精神、情绪、记忆、思维等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和调节功能。故针刺伏脏穴区可以平衡阴阳,调节虚实,治疗全身皮肤感觉异常疾病及内脏疾患,改善人体的功能状态,使之趋于正常。【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内脏和皮肤感觉异常疾病,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之类不适感效果尤为明显。如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痢疾、腹膜炎、肺炎、胸痛、三叉神经痛、龋齿、自汗、感冒、心悸、冠心病、心脏官能症、高血压、头昏、泌尿系结石、肾炎、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浮肿、自主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子宫脱垂、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酒渣鼻、湿疹、牛皮癣、鹅口疮、过敏性鼻炎等。倒象、倒脏穴区

图片

​【命名】倒象和倒脏穴区,实际上就是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倒象穴区,即运动中枢,共有两个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前回部位,以管理四肢、躯干运动功能为主。倒脏穴区,即感觉中枢,也有两个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后回部位,以管理四肢、躯干皮肤感觉和内脏功能为主。穴区内所有的刺激点基本上按照人体上、下倒置,不很规则地排列。【定位】中央沟在头皮上的位置,眉顶枕线中点向后1.25cm为A点。眉耳线中点向前1.25cm,再向上垂直4cm为B点。A、B两点之间为中央沟的位置。中央沟前的1.5cm为中央前回的位置,即倒象穴区。中央沟后的1.5cm为中央后回的位置,即倒脏穴区。从眉顶枕线向左右旁开1cm开始,约9cm。倒象上部(下1/3)为头颈部器官;中部(中1/3)为上肢;下部(上1/3)为躯干、下肢、肛门等器官。倒脏上焦(下1/3)包括腹内消化道和头面部及其皮肤感觉器官;中焦(中1/3)为上肢部位和皮肤感觉器官,下焦(上1/3)为后头、颈、躯干、脑腔、生殖、泌尿系统和下肢部位及皮肤感觉器官。【作用】倒象主要管理对侧各部器官和肢体的运动功能;倒脏主要管理对侧各部的内脏及皮肤感觉功能。【主治】倒象与伏象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对侧躯干、四肢的运动功能障碍或异常。倒脏与伏脏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对侧半身的感觉功能障碍或异常。

图片

方氏头皮针穴区分布图

图片

其他刺激区穴位与主治:大脑皮层除运动、感觉中枢外,还有很多功能中枢,分布在皮层各部,根据中枢的功能,定出21个穴位。【思维】在额骨隆突之间,眉间上3cm。【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疡等。【说话】眉中与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延髓性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书写】冠矢点外后方(与矢状缝呈45°角)3cm处。【主治】舞蹈病、帕金森病、失语、失写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肿等。【记忆】人字缝尖前外方(与矢状缝呈60°角)7cm处。【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痛、耳鸣、心悸、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晕、浮肿、气短、大脑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信号】耳尖与枕骨隆凸上3cm连线三折之前点。【主治】感觉性失语、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能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发育迟缓等。【运平】人字缝尖前外方(与人字缝呈30°角)5cm处,即顶骨隆突上方。【主治】失用症、末梢神经炎、震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偏瘫)、共济失调、手指认识不能、肢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等。【视觉】枕外隆凸上2cm,旁开1cm。【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性或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头昏、头晕、黑蒙等眼科病及鼻鼽等。【平衡】枕外隆凸下2cm,旁开3.5cm。【主治】偏瘫、眩晕症、全身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帕金森病、言语障碍等。【呼循】枕外隆凸下5cm,旁开4cm。【主治】由心肺功能异常引起的咳嗽、哮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及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听觉】耳尖上1cm处。【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盲、高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嗅味】耳尖前3cm处。【主治】嗅味觉迟钝、嗅味觉障碍或丧失、急性或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鼻窦炎、鼻鼽、流涎。

图片

取穴与配穴方法​取穴方法(1)相应取穴法 某一部位有病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的相应部位取穴。(2)仿体针(传统腧穴)取穴法 根据病情需要传统腧穴的某穴,可在“伏象”“伏脏”的腧穴部位取穴,如内关在手腕部、环跳在髋部。(3)特定取穴法 根据病情,选用其中枢相应部位的穴位,如语言运动障碍选说话、书写。(4)米字取穴法 左右肢体对称取穴;上下肢体重叠取穴;左上、右下,左下、右上交叉取穴,躯体折叠取穴。​配穴方法配穴方法主要有伏象与伏脏配合,倒象与倒脏配合,伏象与倒象配合,伏脏与倒脏配合,以及与其他中枢配合,与头部其他经穴、经外奇穴及传统腧穴配合,与耳针、手针、足针等其他针法配合。​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